中图法 > 天文学、地球科学 > 地质学
分类号:P5
下级分类:
分类号 | 分类名称 |
---|---|
P51 | 动力地质学 |
P511 | 内力作用 |
P511.1 | 地壳运动 |
P511.2 | 地震作用 |
P511.3 | 火山作用 |
P511.4 | 岩浆作用 |
P511.5 | 变质作用 |
P512 | 外力作用 |
P512.1 | 风化作用 |
P512.1+1 | 物理风化 |
P512.1+2 | 化学风化 |
P512.1+3 | 风化壳 |
P512.2 | 剥蚀作用、搬运作用、沉积作用 |
P512.2+1 | 风力作用 |
P512.2+2 | 水力作用 |
P512.3 | 地上水作用 |
P512.31 | 河流作用 |
P512.32 | 湖泊、海洋作用 |
P512.4 | 冰川作用 |
P512.4+1 | 侵蚀作用与冰蚀地形 |
P512.4+2 | 冰川沉积作用 |
P512.5 | 生物作用、人类地质作用 |
P512.6 | 天体引力作用 |
P52 | 古生物学 |
P53 | 历史地质学、地层学 |
P531 | 古地理学 |
P532 | 古气候学 |
P533 | 地球年龄(地质纪年学) |
P534 | 各时代地史及其地层 |
P534.1 | 前寒武纪 |
P534.2 | 太古代(界) |
P534.3 | 元古代(界) |
P534.31 | 震旦纪(系) |
P534.4 | 古生代(界) |
P534.41 | 寒武纪(系) |
P534.42 | 奥陶纪(系) |
P534.43 | 志留纪(系) |
P534.44 | 泥盆纪(系) |
P534.45 | 石炭纪(系) |
P534.46 | 二叠纪(系) |
P534.5 | 中生代(界) |
P534.51 | 三叠纪(系) |
P534.52 | 侏罗纪(系) |
P534.53 | 白垩纪(系) |
P534.6 | 新生代(界) |
P534.61 | 第三纪(系) |
P534.61+1 | 老第三纪(系) |
P534.61+2 | 古新世亚统 |
P534.61+3 | 始新世亚统 |
P534.61+4 | 渐新世(统) |
P534.62 | 新第三纪(系) |
P534.62+1 | 中新世(统) |
P534.62+2 | 上新世(统) |
P534.63 | 第四纪(系) |
P534.63+1 | 更新世(统) |
P534.63+2 | 全新世(统) |
P535 | 区域地层学 |
P536 | 地层与成矿 |
P539 | 各类地层学 |
P539.1 | 地震地层学 |
P539.2 | 层序地层学 |
P539.3 | 磁性地层学 |
P539.4 | 勘探地层学 |
P539.5 | 定量地层学 |
P539.6 | 事件地层学 |
P539.7 | 化学地层学 |
P54 | 构造地质学 |
P541 | 地球动力学与大地构造理论 |
P542 | 构造运动 |
P542+.1 | 升降运动(造陆运动、震荡运动) |
P542+.2 | 褶皱运动、造山运动 |
P542+.3 | 线系构造、断裂运动 |
P542+.31 | 正断层 |
P542+.32 | 地堑、地垒 |
P542+.33 | 节理、劈理 |
P542+.34 | 不整合 |
P542+.35 | 古火山构造 |
P542+.36 | 火成岩体构造 |
P542+.4 | 板块构造 |
P542+.5 | 深部构造、深部地质 |
P544 | 大地构造分区 |
P544+.1 | 地台 |
P544+.2 | 地槽 |
P544+.3 | 过渡区 |
P544+.4 | 大陆与大洋盆地 |
P545 | 大地构造物理学、岩组学(构造岩石学) |
P546 | 新构造运动(新构造学) |
P547 | 历史大地构造学 |
P548 | 区域构造地质学 |
P55 | 地质力学 |
P551 | 构造形迹力学性质 |
P552 | 构造体系和构造形式 |
P553 | 地壳应力与活动构造 |
P554 | 地质力学研究方法与模拟试验 |
P56 | 区域地质学 |
P57 | 矿物学 |
P571 | 矿物成因 |
P572 | 矿物形态 |
P572+.1 | 单体形态 |
P572+.2 | 连生体形态 |
P572+.3 | 集合体形态 |
P573 | 矿物的构造 |
P574 | 矿物的物理化学 |
P574.1 | 物理性质 |
P574.1+1 | 光学性质 |
P574.1+2 | 力学性质 |
P574.1+9 | 其他性质 |
P574.2 | 化学成分 |
P575 | 矿物的鉴定及分析 |
P575.1 | 电子探针 |
P575.2 | 电子显微镜鉴定 |
P575.3 | 微量化学分析 |
P575.4 | 光谱分析、极谱分析 |
P575.5 | X射线分析 |
P575.6 | 热分析 |
P575.9 | 其他分析 |
P577 | 矿物分布、区域矿物志 |
P578 | 矿物分类 |
P578.1 | 自然元素 |
P578.1+1 | 金族 |
P578.1+2 | 铁-铂族 |
P578.1+3 | 锇-钌族 |
P578.1+4 | 半金属族 |
P578.1+5 | 硫族 |
P578.1+6 | 碳族 |
P578.2 | 硫化物 |
P578.2+1 | 辉铜矿族 |
P578.2+2 | 方铅矿族 |
P578.2+3 | 闪锌矿族 |
P578.2+4 | 磁黄铁矿族 |
P578.2+5 | 黄铜矿族 |
P578.2+6 | 铜蓝族 |
P578.2+7 | 雌黄族 |
P578.2+91 | 辉钼矿族 |
P578.2+92 | 黄铁矿族 |
P578.2+93 | 方钴矿族 |
P578.2+94 | 黝铜矿族 |
P578.2+95 | 斜方硫砷铜矿族 |
P578.2+96 | 车轮矿族 |
P578.2+97 | 硫砷银矿族 |
P578.2+98 | 铝含硫盐 |
P578.3 | 卤化物 |
P578.3+1 | 氟化物 |
P578.3+2 | 氯化物、溴化物、碘化物 |
P578.4 | 氧化物和氢氧化物 |
P578.4+1 | 水族 |
P578.4+2 | 赤铜矿族 |
P578.4+3 | 红锌矿族 |
P578.4+4 | 钢石-钛铁矿族 |
P578.4+5 | 褐锰矿族 |
P578.4+6 | 尖晶石族 |
P578.4+7 | 金红石族 |
P578.4+91 | 钙钛矿族 |
P578.4+92 | 黄绿石矿 |
P578.4+93 | 非晶铀矿族 |
P578.4+94 | 石英族 |
P578.4+95 | 氢氧镁石族 |
P578.4+96 | 水铝氧石族 |
P578.4+97 | 纤铁矿-针铁矿族 |
P578.4+98 | 硬锰矿族 |
P578.5 | 硝酸盐 |
P578.6 | 碳酸盐 |
P578.6+1 | 方解石族 |
P578.6+2 | 孔雀石族 |
P578.6+3 | 苏打 |
P578.7 | 硫酸盐 |
P578.7+1 | 重晶石族 |
P578.7+2 | 硬石膏与软石膏 |
P578.7+3 | 碱金属硫酸盐 |
P578.7+4 | 两价金属的含水硫酸盐 |
P578.7+5 | 明矾石族 |
P578.7+6 | 明矾族 |
P578.8 | 铬酸盐 |
P578.91 | 钼酸盐和钨酸盐 |
P578.91+1 | 钨酸铁矿物 |
P578.91+2 | 钨酸钙矿物 |
P578.91+3 | 含水钼酸盐和含水钨酸 |
P578.92 | 磷酸盐、砷酸盐和矾酸盐 |
P578.92+1 | 磷铈镧矿族 |
P578.92+2 | 磷灰石族 |
P578.92+3 | 磷铝石-氟磷酸铁锰矿族 |
P578.92+4 | 蓝铁矿族 |
P578.92+5 | 臭葱石族 |
P578.92+6 | 铀云母族 |
P578.92+7 | 绿松石族 |
P578.93 | 硼酸盐 |
P578.94 | 硅酸盐(矽酸盐) |
P578.94+1 | 锆石英族 |
P578.94+2 | 橄榄石族 |
P578.94+3 | 矽锌矿族 |
P578.94+4 | 黄晶族 |
P578.94+5 | 蓝晶石族 |
P578.94+6 | 十字石族 |
P578.94+7 | 石榴子石族 |
P578.94+8 | 符山石族 |
P578.94+9 | 榍石族 |
P578.951 | 其他正矽酸盐 |
P578.952 | 异极矿 |
P578.953 | 电气石、矽灰石 |
P578.954 | 辉石族 |
P578.955 | 角闪石族 |
P578.956 | 绿帘石族 |
P578.957 | 葡萄石、黑柱石 |
P578.958 | 滑石-叶蜡石族 |
P578.959 | 云母族 |
P578.961 | 脆云母族 |
P578.962 | 绿泥石族 |
P578.963 | 含水云母及其类似矿物 |
P578.964 | 蛇纹石-高岭石族 |
P578.965 | 多水高岭土族 |
P578.966 | 铝英石族 |
P578.967 | 微晶高岭石族 |
P578.968 | 长石族 |
P578.969 | 柱石族 |
P578.971 | 白榴子石族 |
P578.972 | 霞石族 |
P578.973 | 方钠石族 |
P578.974 | 沸石族 |
P578.98 | 有机化合物 |
P579 | 实验矿物学、应用矿物学 |
P58 | 岩石学 |
P581 | 岩石成因 |
P583 | 岩石产状、结构和构造 |
P584 | 岩石物理与岩石化学 |
P585 | 岩石鉴定、分析 |
P586 | 岩相学 |
P587 | 岩石分布、区域岩石志 |
P588 | 岩石分类 |
P588.1 | 岩浆岩(火成岩) |
P588.11 | 岩浆 |
P588.11+1 | 岩浆形成原理 |
P588.11+2 | 岩浆成分 |
P588.11+3 | 岩浆分异作用 |
P588.11+4 | 岩浆结晶 |
P588.11+5 | 岩浆同化、花岗岩化作用、岩浆化作用 |
P588.12 | 侵入岩、深成岩 |
P588.12+1 | 酸性岩 |
P588.12+2 | 中性岩 |
P588.12+4 | 基性岩 |
P588.12+5 | 超基性岩 |
P588.13 | 脉岩、浅成岩(次火山岩) |
P588.13+1 | 花岗伟晶岩 |
P588.13+2 | 石英斑岩 |
P588.13+3 | 正长斑岩 |
P588.13+4 | 玢岩 |
P588.14 | 喷出岩(火山岩) |
P588.14+1 | 流纹岩 |
P588.14+2 | 英安岩 |
P588.14+3 | 粗面岩 |
P588.14+4 | 安山岩 |
P588.14+5 | 玄武岩 |
P588.14+6 | 苦橄岩、科马提岩 |
P588.15 | 碱性岩 |
P588.19 | 岩浆岩的地域分布 |
P588.2 | 沉积岩 |
P588.21 | 碎屑岩 |
P588.21+1 | 火山碎屑沉积岩 |
P588.21+2 | 正常碎屑岩 |
P588.21+2.1 | 粉砂岩 |
P588.21+2.3 | 砂岩类 |
P588.21+2.5 | 砾岩类 |
P588.22 | 粘土岩(泥质岩) |
P588.23 | 黄土岩 |
P588.24 | 化学岩及生物化学岩 |
P588.24+1 | 铝铁土 |
P588.24+2 | 铁质沉积岩 |
P588.24+3 | 锰质沉积岩 |
P588.24+4 | 矽质岩、磷质岩 |
P588.24+5 | 碳酸盐岩 |
P588.24+6 | 硫酸盐岩 |
P588.24+7 | 蒸发岩(盐岩) |
P588.24+8 | 生物岩 |
P588.29 | 沉积岩地域分布 |
P588.3 | 变质岩 |
P588.31 | 接触变质作用及岩石 |
P588.31+1 | 角页岩 |
P588.31+2 | 矽卡岩 |
P588.31+3 | 大理岩 |
P588.32 | 气成热液变质作用及岩石 |
P588.32+1 | 云英岩 |
P588.32+2 | 黄铁细晶岩 |
P588.32+3 | 蛇纹岩 |
P588.32+4 | 滑石菱镁片岩 |
P588.32+5 | 次生石英岩 |
P588.33 | 动力变质作用及岩石 |
P588.33+1 | 碎裂岩 |
P588.33+2 | 糜棱岩 |
P588.34 | 区域变质作用及岩石 |
P588.34+1 | 石英岩 |
P588.34+2 | 千枚岩 |
P588.34+3 | 板岩 |
P588.34+4 | 片岩 |
P588.34+5 | 片麻岩 |
P588.34+6 | 变粒岩 |
P588.35 | 复变质作用及岩石 |
P588.36 | 混合岩化作用及岩石 |
P588.37 | 变质原岩的恢复方法 |
P588.39 | 变质岩的地域分布 |
P589 | 实验岩石学、工艺岩石学 |
P589.1 | 实验岩石学 |
P589.2 | 工艺岩石学 |
P59 | 地球化学 |
P591 | 地球的化学成分 |
P591+.1 | 地壳的化学成分 |
P591+.2 | 地球内部的化学成分 |
P592 | 水地球化学 |
P593 | 生物地球化学、气体地球化学 |
P594 | 自然作用地球化学 |
P594+.1 | 内力作用的地球化学 |
P594+.2 | 外力作用的地球化学 |
P595 | 元素地球化学 |
P596 | 区域地球化学、景观地球化学 |
P597 | 同位素地质学与地质年代学 |
P597+.1 | 放射性同位素地质学 |
P597+.2 | 稳定同位素地质学 |
P597+.3 | 地质年代学 |
P598 | 放射性地质学 |
P599 | 实验地球化学 |